開始泡武夷巖茶時,常聽茶友提到和示范一個富有詩意的“綠葉紅鑲邊”現象:濕葉底的中間部分呈綠色或黃綠色,而茶葉邊緣則會有一圈紅色,鑲嵌在葉底上。這樣茶葉邊緣紅色,內里都是黃綠的葉片就被描述為“綠葉紅鑲邊”。據說,品質好的武夷巖茶一般都有這種現象。不僅如此,大多數烏龍茶,比如鐵觀音、鳳凰單叢等茶類都或多或少存在這個現象。
今天就以武夷巖茶為例,介紹“綠葉紅鑲邊”是如何產生的。于制茶人而言,“綠葉紅鑲邊”是他們的一雙巧手所成就的。那么,茶人是如何靠一雙巧手給綠葉鑲上紅邊的呢?
“綠葉紅鑲邊”背后的故事
武夷巖茶有十幾道工序,從最初的采摘、萎凋(倒青),到做青(手工),殺青,再到后面的揉捻、烘干,最后的挑揀、焙火等環節,每個工序必不可少,而做青則是都形成武夷巖茶良好品質,以及(綠葉紅鑲邊)的關鍵步驟。一般武夷巖茶都是怎樣做青的呢?請聽慢慢道來。
茶葉剛剛采摘下來,是非常鮮嫩嬌脆的。制茶人會小心翼翼地把茶青攤在水篩上,通過水篩不斷地回旋,上下翻動,使茶青們相互碰撞、摩擦。
在制茶人反復地搖動下,茶葉漸漸軟化,葉緣細胞部分組織受損,空氣趁虛而入,茶葉里的多酚類物質氧化,邊緣的顏色逐漸加深,便出現了這令人賞心悅目的紅色鑲邊。
在機械制茶還未大規模普及的時候,茶人們就是用自己的雙手,端著竹篩一遍一遍地搖青。搖青是很累人的事情,需要耐力與體力兼具。
一般人試著搖幾下便感到雙手發酸。而且,“搖青”還是個技術活,常聽人說“看青做青”,搖青時的力度、頻率、方向、間歇時間等,這些都需要搖青師傅憑其經驗和感覺去掂量的。
就在這樣的搖青過程中,在師傅對茶葉感觀的把握之后,基本上“綠葉紅鑲邊”的特色便形成了。
一泡好茶的紅鑲邊一定是令人賞心悅目的,其背后卻飽含著茶葉歷經的磨難及茶人的艱辛付出,更是武夷巖茶韻味留存的一種見證。當然,武夷巖茶“綠色紅鑲邊”,一般紅綠比例是3:7,有“三紅七綠”的說法。而鐵觀音,由于發酵更少,一般只要達到二分紅八分綠即可。愛喝茶的你,不妨在下次泡巖茶的時候,也一同來感受下葉底的詩意浪漫吧。